【史海鉤沉】復臺詩意誰能識(2)
詩中所說的“鄭藩舊邸縱全消”,即指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原來建在橋西柯厝巷口舍頭的府第。當時是安平首屈一指的建筑物。1655年鄭成功為了戰略需要,移師金廈兩島,自拆府第,把杉木運往廈門造船。加上清順治間遷界,當時附近沿海十里的民宅寺廟盡化為灰燼。復界后,由于群眾爭地,經歷了巨大變化,連鄭府舊址亦無從尋覓。“明儼”是鄭成功的字,“題糕”指唐詩人劉禹錫以糕字不見經典,不敢用此字題詩。此言鄭成功之詩格不守成規。“復臺詩”為鄭成功所作,詩曰:“開辟荊榛逐荷夷,十年始克復先基;田橫尚有三千客,茹苦間關不忍離。”鄭成功于明崇禎三年(1630年)七歲時自日本回國后,就住在他父親鄭芝龍在安平營置的府第中。從崇禎十七年(1644年)進南京太學,至隆武二年(1646年)的舉義抗清,他一直居住在安平,在安平度過了十五年的青少年歲月。1646年11月,鄭芝龍從安平北上降清。12月,鄭成功即在烈嶼誓師舉義。安平一直是他戰略上重要的陸上據點,在軍事上既可與金廈形成互為犄角之勢,又可控制泉屬各地清兵的軍事行動。在經濟上,它既是鄭軍伸向內陸征調糧餉的橋頭堡,又是集結外貿物資的首航港口。因此,鄭成功經常來往于廈門、安海之間,直至1655年,鄭成功為了集師金廈準備北伐,才全師撤離安平。鄭成功從1630年至1655年,前后在安平生活戰斗了二十五年。在他有生的三十九個春秋中,幾乎占去了三分之二的時間。他對安平有非常深厚的感情。所以他把最后攻克的臺灣城改為安平鎮,以寄托他對祖國故土的無限縈思。三百多年來,民族英雄鄭成功堅持民族大義,藐視殖民主義,為收復臺灣統一祖國而不屈不撓、奮勇抗爭的愛國主義精神一直為海內外炎黃子孫所崇敬。郭老在詩里高度贊揚鄭成功的英雄氣概,緬懷他收復臺灣的豐功偉績。
(來源:晉江史志2008.1)
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